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开网约车为啥越来越难?


文 | 邓雨洁 李皙寅

编辑 | 李皙寅


网约车改变了出行体验,如今它正面临着新挑战。


“警惕,网约车运力已经饱和”,这则旧闻再度引发舆论鼎沸。


近日,全国多地监管部门发布行业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在这条短短的消息背后,是司乘两端,平台方和监管部门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挑战和苦衷。


从乘客来看,打车效应速度快了,但好像体验差了;从司机来看,工作时间长了,收入却少了;从平台来看,基于大数据动态匹配订单,实时监管司乘安全,这些成本不低,却难以被公众看到价值;从监管部门来看,需要在“灵活就业蓄水池”和合规可控之间谋求平衡。


国家发改委曾发文提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都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预警,目前有些城市暂停了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关闸新增市场运力。这或许能够在账面上减少新增运力的数字,但如何满足这些人的就业需求,如何避免他们变成更加难以监管的“黑车”,这也考验着多方智慧。


01 就业“蓄水池”,快满了


2021年,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所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劳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其中包括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岗位。


T3出行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崔大勇曾表示,随着经济的回暖,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消费类企业也迎来快速发展,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比例大幅增加,网约车行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的“蓄水池”。


但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预警信息显示,多地网约车运力已趋于饱和,或者远超实际需求。


图/IC


4月16日,重庆市道路运输事务中心发出行业经营风险提示,市中心城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经营有风险,入行务必要谨慎。


截至2024年3月底,重庆市中心城区取得网约车运输证的车辆有11.8万辆,但日均出勤接单(有接单记录)车辆仅约4.8万辆,单车日均接单13.6单,日均流水约321元(未剔除抽成、服务费)。


5月20日,江西景德镇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通告称,受网约车及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目前景德镇市区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在15单左右,单车日均运行收入240元左右。综合看来,市区网约车运力趋于饱和。


发布行业风险预警的还包括东莞、温州、济南、商丘、莆田、鹰潭等城市,甚至有城市直接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如三亚。


但在行业风险预警来临之前,一些细微的变化已经发生。上海的李女士是多个网约车平台的黑金用户,她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最近打车的体验显著变差。最直接一点,就是车内异味,比如香烟、体味、过重的香水等,这让她很容易晕车。有时候带娃出门或长途乘车,她会专门加价勾选更贵的车型。


在这背后,司机也有苦衷。从安徽来上海开车的张先生则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工作时长越来越长,路越来越堵,接单数量,尤其是长途的高质量订单越来越少。自己开了六年网约车,感觉到收入越来越低,为了多赚钱,只能更多地接单,每天歇息的时间就是充电的时候抽根烟,刷刷手机。据他透露,有的外地司机到大城市开车,为了节约成本,干脆选择住在车里。“长时间开车,我也腰酸背痛,车里的香水不放不行,放了还有人嫌太重,我们也很无奈。”


一位网约车公司内部人士表示,面对这样的客诉“很是头疼”,因为换位思考,能理解乘客希望体验好,也能理解司机接单辛苦,但类似气味这样的要求,在落地环节很多强行推行标准。因此,更多是将其作为一项提高司机“服务分”(影响司机分成和派优质单的评分系统)的加成项,以此鼓励司机自身留意。


02 乘客花得多,司机挣得少,钱到哪去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耳熟能详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主要包括滴滴出行、曹操出行、神州专车、T3出行、美团打车、高德打车等。实际上,网约车公司数量可远不止这些。


图/IC


4月2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24年3月份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截至2024年3月31日,全国共有345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79.1万本、车辆运输证284.7万本,相比上月分别新增7.6万本、2.8万本。


当网约车平台公司数量泛滥,消费者注意力有限,345家公司如何触达客户成为难题。网约车市场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成立聚合平台。


中国网约车行业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纯自营、自营和聚合相结合以及纯聚合网约车平台。大多数平台都不会选择纯自营,覆盖市场成本较高,难以为继,大多选择自营和聚合相结合,如曹操出行、滴滴出行,甚至只做聚合功能,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


以头部聚合平台高德打车为例,当消费者选择目的地后,高德会将订单转卖给旗下入驻的网约车公司。大多时候,消费者都以价格来筛选车型,不会过多注意实际承接订单的是什么品牌,也很难分清众多网约车公司之间的差别。


图/IC


聚合模式的优势很明显,消费者不必下载多个App,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打到附近的车。司机也可以利用平台优势,接更多单。但问题在于,每多一层平台,抽佣也会多一次,司机实际收入就会更少,似乎陷入悖论。


无论是自营还是纯聚合的网约车平台,围绕着守护司乘安全、匹配用车需求、制定平台评价体系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运营规则,都有不少的软件硬件成本投入。长久以来,他们最苦恼的就是,这部分投入和很难被包括司乘两端的公众感受到,这也是长久以来,“抽佣”的合理性总被质疑的主要原因。不过,如今,出现了“转卖订单”的新情况,从乘客付款到司机收钱,之间的抽佣比例过高,引起了新一轮热议。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在2023年底关注到网约车订单转卖问题,他发现一名乘客打车实付价格98.11元,司机端显示乘客支付费用71.46元,实际收入仅52.17元,抽佣比例高达46.8%。


这是一个典型的聚合平台抽佣案例,聚合平台抽取了第一层佣金98.11-71.46=26.25元,司机所在平台按照比例抽取第二层佣金71.46*26.99%=19.28元,最后到达司机手中的收入仅52.17元。


交通运输部在“阳光行动”中提及,督促网约车平台向社会公开透明计价规则,设定本平台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发布,同时在驾驶员端实时显示每单的抽成比例。30%是目前行业约定俗成的上限值,也有不少地区陆续下调。


在法律层面,上海秦兵(北京)律师事务所刘馨远律师表示,目前对于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分成比例,还缺乏明确的法律层面的规定,但交通运输部在《关于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网约车工会应当联合平台行业协会就分成比例进行社会公开。


对此顾大松认为,要完善抽成、派单等平台规则,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与司机关系;优化司机工作生活条件,包括提供合适、优惠租赁车源、居住房屋支持,完善车辆设计帮助司机;积极支持同乡老司机对新手司机开展“传帮带”。


某网约车公司的内部人士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透露,公司接到的新入行司机申请信息越来越多。不过,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冻结新增注册。一些司机因故无法合规注册,最终就流入了一些尾部的小公司,然后借助平台叫车。这样加重了内卷,也带来了风险。


03 宜疏不宜堵,司机服务未来成关键


从零到一合规地开上网约车,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儿。仅仅是在异地租营运车辆,司机就往往会遭遇不少套路,在散碎的租车公司里,遇到费用看人下菜碟,服务配套跟不上的窘境。


国家发改委就曾发文称,包括发展网约车司机在内的灵活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由于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劳动者权益保障受到较大冲击;平台提成比例设置不够合理;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灵活就业本身存在的就业不稳定性,不仅使劳动者自身的饭碗不牢固,还会加大就业的总体风险。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灵活就业,更好地发挥灵活就业在解决当前中国就业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网约车本身就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交易,消费场景和客群正越发丰富。这使得一辆车好求,但好司机难求。为了留住好司机,同时达成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


此前,滴滴推出了“橙意保障计划”,推出多种形式的司机奖励和补贴,以及各种免佣奖励,从而落实主管部门对降低过高抽成的要求。同时,联合保险公司试点推出了司机商业养老保障、家庭医疗和意外保障,并由平台提供补贴。


图/IC


不仅如此,这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2023年3月,幸福千万家在重庆的出行运力服务中心开业,类似于造车新势力的用户体验中心,这里为网约车司机提供,从买车租车、企业培训办证,到补电吃饭休息等所需要的一揽子服务,还有个线上App。


幸福千万家的董事长不是别人,而是创立曹操出行的刘金良。“我和团队有个小目标,希望每月帮每位网约车司机省1000元多休息2天。”他如是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


这家公司并不直接提供网约车服务,而是为不同的网约车平台提供合规运力,帮助这些平台管理司机。在越发强调运力合规的当下,手握司机端的ToB企业,在面对网约车平台时,或将有更大的话语权;此外,伴随入驻司机的增多,包括汽车金融的一揽子服务商在内,也将有新的商业生态玩法。


04 网约车转型,正当时


网约车行业正面临转型期,各家公司开始押注造车、智能驾驶及充换电等布局,最近更是出现企业集体赴港上市的热潮。


5月19日下午,程维和柳青发布内部全员信。在信内,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决定升任柳青为公司永久合伙人,柳青不再任公司董事和总裁,公司未来不再设总裁岗位。内部信提到,柳青分管的部门和职责不变,会继续担任公司首席人才官,专注在公司人才、组织建设及社会责任工作上,并继续向董事长兼CEO程维汇报。 


近来一段时间内,围绕运营车辆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功能,滴滴展开了一系列跨界合作。2024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成立的合资公司——广州安滴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工商执照,双方各自持股50%。广汽埃安告诉《财经》,双方将联合打造一款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量产车,未来将分批有序投放万辆级,以混合派单形式接入滴滴出行网络。


造车一直在路上,与此同时,滴滴还盯上了充换电。2024年1月,宁德时代和滴滴出行宣布双方已经于1月26日签署合资协议,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


根据协议,换电合资公司将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此次合作定位于在公共补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双方将引领行业服务和技术标准,提升资源利用率及社会运营效率。


图/IC


今年内,已经有三家网约车公司正式递交港股IPO申请,曹操出行、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分别于3月19日、3月25日和4月29日递交。


曹操出行CEO龚昕曾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表示,补贴可以带来订单,不证自明。如今,有的企业自恃口袋有钱,走短平快的补贴路径,但补贴退去之后,拿什么去留存用户?核心还是体验和效率。


依托吉利集团背景,曹操出行选择了借力实现定制化造车,在成本、采购、供应链方面优势明显。消费者可以明显识别出贴有曹操出行Logo的网约车,上车前完成一键换气,通过扫码能自助控制车内温度、连接Wifi以及播放歌曲。


网约车造车,是一条好路吗?


一位网约车行业早期入局的行业高管曾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透露,主机厂不做出行市场,眼睛是瞎的。只有更广泛地接触终端消费者,才能获取消费者反馈,升级迭代车型。


图/IC


网约车无疑拥有最丰富的数据。在上述高管看来,如果能够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网约车领域,就能够收集更多的数据,更好地升级智驾系统。


如果说,未来汽车出行的行业终局,就是如诸多机构口中所述的那样,由私人用车转向普遍共享,由人工驾驶转向高阶自动驾驶。车企打造的产品会发生变化,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点也会发生变化。到时候,核心是关键技术的所有权,以及如何运营整个车队,高效调配满足消费者需求,这背后是算法和大量的线下运维经验,这些不仅需要依靠钱,更需要时间来解决。


这恰恰契合车企的目标,他们想从汽车制造商转型成为出行服务提供商。比起网约车企自己重资产造车,车企从零开始搭建网约车平台,双方的合作则更为轻量化,且有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可能。


责编:赵成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